close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91(100年5月號 )


  文/劉明謙(財團法人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醫院腎臟內科主任)

9年4月30日和5月1日兩天,林口長庚醫院舉辦IDS(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觀摩研討會,全台灣承
辦IDS的醫院皆派代表與會,一起研討IDS十年來的發展,彼此分享各醫院執行IDS的經驗。

本人代表門諾醫院率本院參與IDS的工作團隊,於觀摩會中報告門諾62年來的山地巡迴醫療經驗,
並發表對於未來IDS的展望。健保局東區業務組呂穎悟組長專程率同仁全程參與,對門諾醫院超過
一甲子的山地巡迴醫療多所肯定。觀摩會後 , 藉此文將個人對 IDS 的十年回顧和未來的願景,做
一個分享。

IDS十年  建立長期、有目標的醫療照護系統

台灣偏遠地區原住民的健康問題,存在已久。蜻蜓點水式的義診,早已被長期的醫療照護計畫(如
IDS)所取代。IDS結合社區醫院人力、物力和社區衛生所在地的資源,加以整合,規劃一個長期性
、有目標、可考核的醫療照護系統。

這十年來,我們看到台灣地區從北到南一家一家醫院投入IDS的行列,尤其是有宗教背景的醫院。
這次IDS觀摩研討會,80%都是基督教或天主教背景的醫院,我們認為,衛生署對於山地離島社區
醫療的投入、誠意和魄力是不容抹煞的,比起IDS開辦以前的時代,目前原住民醫療照護體系,有
更多的資源投入和預算支持,署內也有更多的公衛專家和學者來審視 (review & overview)整個IDS的
運作。

影響原住民健康  原因很複雜

根據衛生署山地及離島科羅文敏科長的專題報告,原住民平均餘命從民國 93 年的68.43 歲下降到民
國 94 年的68.19歲,然而台灣地區人民平均餘命,在同一時期,由76.37 歲進步到 77.42 歲,原住民
和一般台灣人平均餘命的差距竟然變大。我們既然看到比以往更大手筆的醫療資源投入,當然就期
待能看到明顯改善原住民的健康水平,尤其希望看到原住民和平地人平均餘命的差距能夠縮短,但
是這十年來的發展,原住民平均餘命不升反降,尤其是男性的平均餘命,我們不免仍憂心忡忡。影
響原住民健康的因子,除健康照護外,更包含了經濟水平、生活習慣、社會文化背景、教育等複雜
的因素。IDS 計畫固然改善了偏遠部落民眾就醫的可近性 ( accessibility ) 和可用性 ( availability ),但是
如何加強預防醫學,改變原住民的生活習慣,甚至文化價值,仍需各界進一步的努力。

飲酒是部落文化的一環,尤其在作物收成或豐年祭時期,是凝聚族人向心力的重要儀式,加上經濟弱勢,情緒苦悶等因素而飲酒,使得原住民面臨長期過量飲酒造成慢性酒精性肝炎,導致肝硬化之危機。 

另外,從台灣、泰國、緬甸到印度,檳榔 ( betel nut ) 是一種古老的「口香糖」,它提供中樞神經興
奮的作用,讓勞力工作者可以有體力應付大量工作,據說台灣南部平埔族的文化,在新人結婚禮俗
中,若男方未準備檳榔或檳榔品質不佳,新娘家長一旦不滿意,可能會不讓新娘上轎完婚。然而,
現代醫學研究已發現,長期咀嚼檳榔與口腔癌有密切關係,台灣地區口腔癌發生率和死亡率逐年攀
升,吃檳榔造成健康之傷害實在是一大警訊。

肥胖也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某些台灣地區原住民有肥胖的問題,尤其是布農族尤為嚴重。雖然學者指出基因是原因之一,但如何導正飲食習慣也是非常重要。

以感恩的心  服務偏遠山區民眾

門諾醫院自1948年開始山地巡迴醫療,外國宣教士秉持耶穌基督大愛,跋山涉水深入花蓮、台東各
偏遠部落,從事免費醫療,足跡一度也達到蘭嶼、綠島、宜蘭大同鄉、南澳鄉、高雄和屏東的偏遠
山區,直到1989年承接花蓮縣秀林鄉 IDS 服務後,有更多政府資源挹注,2002年又陸續接辦卓溪
鄉和萬榮鄉IDS迄今。

今日醫療條件比起半個世紀前宣教士山地巡迴醫療的時代,是「好命」多了,雖然我們同仁要忍受
彎曲小路的顛簸之苦,但至少我們不必像宣教士要「跋山涉水」,我們雖然要在簡陋的診療站看診
,有時汗流浹背,有時冷風颼颼,有時得忍受蚊子攻擊,但起碼我們不必睡帳篷,而且蚊子已不帶
瘧疾原蟲,所以我們只心存感恩,唯恐我們的工作不夠落實,愧對我們服務的對象—原住民,也愧
對我們的前輩—宣教士們。


專科醫療照護  配合預防醫學活動

門諾醫院這幾年的 IDS服務,除了提供各專科醫療照護,同時也舉辦了幾項預防醫學的活動計劃,
我們曾在布農族部落舉辦「減重比賽」,提供部落肥胖民眾以改變飲食生活習慣的方式,來降低體
重,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減重計劃中,提供部落民眾許多宣導健康知識的衛生教育,藉潛移默化
的引導,希望民眾自主管理,自動自發地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

門諾醫院也意識到飲酒對原住民健康的威脅,所以在健保局支持下,提出「節制飲酒」的計劃,既
然飲酒在原住民社會是一種重要的習俗和禮儀,我們運用社區既有的人力資源,如部落長老、教會
牧師、學校老師、衛生所醫師和護士,加以資源整合,以導入「節制飲酒」觀念來取代「禁止飲酒
」,教育民眾過分酗酒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如意外事故、肝炎、肝硬化等,尤其著重對象在青少
年,因為他們可塑性較高,是最具預防醫學價值的對象。

透過醫療模式  推動衛生教育

IDS 十年了,全台各地從事 IDS 的夥伴在一起腦力激盪,分享經驗。我們聽到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如聖瑪爾定醫院和屏東基督教醫院的醫療團隊在去年八八水災時,堅守醫療第一線和災民同甘共
苦的故事,深深地打動我們的心。然而,我們要思索和面對 IDS的未來時,我們希望除了感人故事
,我們可以提出更多具體的統計數字,來證明原住民健康已經大幅提升改善,因此,我們對於 IDS
的目標、策略,必需更加具體明確,對於醫療資源的投入,尤應落實,對於醫療照護服務品質和成
果的評估,更應該能量化而具可信度。

誠然,醫療只是影響原住民健康的一部分因素,而非全部因素,然而無可諱言,藉由醫療方式,是
能進入 ( approach ) 原住民部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20 年前的馬偕博士是如此,今日健保局和各醫
院的 IDS 亦復如斯。醫療雖非全部,但是藉由醫療,我們可以透過醫療的模式,去影響原住民的生
活習慣,去推動衛生教育,甚至提供弱勢民眾的急難救助。


原住民的健康  需要各界一起努力

與會的台大社會系林國明教授指出,我們除了由 IDS提供醫療照護之外,是否能更深入、更全面地
改善原住民問題,如經濟、文化、教育等問題。我們知道原住民健康議題,不僅僅侷限於醫療面,
各方面問題往往盤根錯節又環環相扣,比如經濟水平無法提升,就難以改善居住環境衛生;教育的
城鄉差距,又使得原住民小孩難以和都會區小孩一起在公平的起跑線競賽,貧窮壓力可能使得濫用
酒精更加嚴重等。

因此,我們期待 IDS下一個十年,不僅僅是一種計畫式的醫療照護,我們期待有更多資源能一起加
入,如公共衛生、社會工作者、志工、教育家等資源,提升原住民健康,決非只是衛生署、健保局
、社區醫院衛生所的責任,原住民委員會、教育部、勞委會等諸多影響原住民健康的角色,絕對責
無旁貸。

政府對於原住民的健康財務支出,在兩度提高菸品捐之後,更應具體落實地照顧到每一位原住民。
畢竟,占全台灣2%人口的原住民,所利用的醫療資源,是遠遠小於2%,因為他們對於醫療資源的
可近性和可利用性(accessibility & availability),絕對仍小於都會民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DSwuci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