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摘自中央健康保險局http://www.nhi.gov.tw/webdata/webdata.asp?menu=6&menu_id=168&webdata_id=2171&WD_ID=)

文◎葉曉卿

能有機會幫助金門離島偏遠地區,致力提升醫療服務品質,並有效推動醫療在地化,以照顧病患權益,多爭取「診治黃金期」,對吳文秋醫師而言,這就是行醫助人最快樂、最有意義的事。 

很多人從小立志要當醫師,然而對於行政院衛生署台北醫院小兒科醫師吳文秋來說,當初會選擇投入行醫這個志業的初衷卻十分簡單,他說:「家裡的兄弟姊妹,三位哥哥一位妹妹,分別從事會計師、律師、建築師等,什麼職業都有了,就獨缺我這位醫師啦!」就這樣,吳醫師踏入了醫生這一行,一做就是十多年。

在小兒科服務,看到國家未來的希望
吳醫師回憶,從小的興趣是在數理方面,但他對行醫助人的醫師這個行業更感興趣,於是念高中求學時極為用功,大學聯考成績優異,選到了醫學系,畢業後到馬偕醫院實習時,他發現:不管是在哪個科別,都令人心情沮喪,幾乎每一科都有不少重病或病入膏肓的病患,唯獨小兒科讓他有一種「看到國家未來的希望」的感覺,他認為小朋友成長潛力無窮,這也是他後來選擇專攻小兒科的緣故。

在馬偕醫院實習後,他接受了住院醫師訓練,之後即到行政院衛生署金門醫院小兒科服務,然後再到行政院衛生署台北醫院小兒科任職。他表示,當時會選擇到署立金門醫院,除了因為醫學系公費生須到公家醫院服務滿兩年外,另一主因有鑒於外島金門係屬偏遠地區,醫療資源與醫生人力不足,急需外界協助,所以他便主動請調前往,盼能盡自己一分棉薄心力,為民眾服務。

接管花崗石醫院,草創初期天天駐守「山洞醫院」
他還記得,當時的軍醫院─金門縣立花崗石醫院,因為裁撤任務調整,而將軍方體系的醫護人員全數撤回台灣,只留下行政人員,但為因應當地民眾醫療需求,希望軍醫即使撤離,還是能留下「花崗石醫院」的醫療器材設備,就這樣,他是台北派去的第一批接替花崗石醫院醫療工作的醫護人員之一,當時這批先遣部隊僅有兩名醫生及六名護士,卻要負責整個醫院的接管工作,真是一大任務挑戰。

他回憶說,當時軍醫都離開了,留下的行政事務人員與技術人員約有二十至三十位,接管草創時期的花崗石醫院,幾乎一切必須從零開始,不但二十四小時全天候要駐守在「山洞醫院」裡,以醫院為家,又礙於醫師人力不足,每位醫師連續三個月身兼數職,不論急診、各科門診、加護病房,甚至值班都必須「全包了」,所以不管白天或深夜,幾乎是隨傳隨到,甚至連小金門(烈嶼鄉)都得去,十分辛苦。

好不容易在全體夥伴們的努力經營下,將國軍花崗石醫院順利轉型成為署立台北醫院花崗石分院,而眼見醫院才剛步上軌道不久,沒想到四個月後又要整併金門縣立醫院與台北醫院花崗石分院,而設立成為行政院衛生署金門醫院。吳醫師說,這半年內的兩次大地震─「醫院轉型」,真的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

原本軍醫院裡沒有小兒科,署立台北醫院花崗石分院剛成立時,內科、外科、骨科、家醫科、小兒科都有了,後來這兩家醫院整併成為行政院衛生署金門醫院後,又增設多了耳鼻喉科、婦產科、皮膚科,可以說是一所設立規劃完整的綜合型醫院,自從署立台北醫院調派了更多梯次的醫護人員來此服務後,目前已有二十位醫生與四十至五十位護士的陣容,也使金門鄉親能受到更完善的醫療照護。

署立金門醫院催生後,卻面對來自民眾對醫院的信心考驗
然而轉型後,署立金門醫院卻面對來自民眾對醫院的信心考驗。原來島上居民長期仰賴軍醫醫療體系,吳醫師發現,以前很多重症患者都是後送至台灣就醫,但金門機場常因天候惡劣、濃霧關閉,病患就醫黃金期往往在「等待」中流逝,曾經就有一年金門機場甚至因濃霧停飛十三天,遇到這樣的困境,醫護人員就深怕會有急需救護的病患無法後送之煩惱。有鑒於此,院方遂積極推動醫療在地化, 採取「病人不動醫生動」原則,他還記得有一名抽筋病童下午三點到院時,翻白眼、吐白沫,情況十分危急,經醫師診斷疑似腦膜炎導致抽筋,以前院方遇此病患一定是後送台灣救護,而家屬也「習慣性認為」後送最好,當院方表達要立即治療時,孩子的媽媽竟表現得十分為難,因為類此重大決定在民風保守的金門,都是由長輩公婆定奪,最後,那位媽媽在背負著「妳現在如留在這裡治療,後果便要自負」的沈重壓力之下, 答應院方。

後來這名病童治療後恢復良好,沒多久,金門居民就將「好事傳千里」,慢慢地,居民開始相信署立金門醫院醫療在地化的良意,哪個村的左鄰右舍,被哪位醫生醫好了,都被居民口耳相傳,也使得民眾對署立金門醫院建立起高度信任。

購物、寄信、坐飛機,都有人問候「醫師好」
吳醫師開心地說,金門人情味濃,村落裡大家都熟識,只要一被病患信任,親族、好友甚至村內的人生病都會來找他,與居民互動中就更容易推動社區衛教,而居民感謝的方式既純樸又直接,送雞、送菜、高梁酒、貢糖,連買個東西老板第一句就說「你是小兒科醫師喔」,甚至到郵局寄信,辦事員也說「你是小兒科醫師喔」,坐飛機通關檢查警員問候「主任你好」,這讓他感到十分窩心與感動,能在偏遠地區金門服務鄉親,並與他們成為好朋友,這不就是「醫病關係」和諧信賴的最佳寫照嗎?

不求他人回饋,而是竭盡己能地付出
對於此次榮獲衛生署「愛心達人醫生」表揚,  吳醫師頻頻說「金門民眾他們給我的遠比我給他們的多太多了。」對於獲獎,他覺得很意外,他說,這是對他個人的肯定,回想起那段在金門服務的日子,縱然多了些許汗水及疲累,但心中卻深感非常踏實和有意義,即使現在調回台北服務,但不論在哪裡都會秉持一貫的服務原則,不是期望別人回饋,而是自己能盡可能地付出。

對於未來的期許和建議,吳醫師認為金門離島青壯人口外移嚴重,在籍人口雖有七萬至八萬,但實際僅有四萬人居住,其中又以老小居多,普遍是六十歲以上留在島上,又如何能維護病患權益,更有效推動醫療在地化,為病患多爭取診治黃金期是迫不及待且最重要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DSwuciou 的頭像
    IDSwuciou

    IDS整合醫療服務-烏坵(97/10-100/10)

    IDSwuci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